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澄见快讯

于振立:离开城市 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
2013-04-09来源: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2775

   

    凤凰网文化讯 记者陈书娣  2011年6月25日-26日,由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办的“于振立绘画艺术(收藏)展暨2011大连(金石滩)艺术论坛”,在大连金石滩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如水天中、栗宪庭、陶咏白、贾方舟、邓平祥、卢新华等20余位到场,在观赏于振立绘画艺术及位于大黑山的“房屋装置艺术”之后,他们就当代艺术与城市发展、社会雕塑与行为艺术做出评论。

 

    于振立:“我没有理论,只做想做的”

    6月中旬的大连市郊大黑山,遇上夏季阴雨绵绵,整个山脉云蒸雾腾,从市区驱车前往大黑山响水沟的于振立工作室,山路蜿蜒盘旋,一路沿见山民采摘樱桃鲜果售卖,小房子点缀绿色山间,像绿泥捏出来的小山里堆砌着各色积木。

 

    于振立的工作室也是这小房子中的一部分。

 

    下车后需往山路上走,于振立工作室在山坡上,坡度被磨平,上面刻着粗糙的字样:不许抽烟,狗不咬人……一只大狼狗在它的房子外虎视眈眈瞅着来人。工作室依山而建,分成三个大坡,坡上也耸立着小塔,像嵩山少林寺的碑林,只不过这个碑林上镶嵌着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酒瓶子。于振立的房子外墙也镶嵌着黑色轮胎和各式酒瓶。他说,酒瓶大概有十几万个。

 

    1994年,于振立选择归隐田园,搬进大黑山中一所偏僻的农村,住进当时只有三间的破瓦房。此后他带领两个农民工替他打造这整个“装置艺术”,从书房、客厅、画室、客房、放映厅、厨房、陈列见……每一个角落,甚至连最简陋的厕所都满是图画和彩绘艺术。除了就地取材,大多是来自废弃物品改造,连家用电器也是旧物利用。

 

    于振立将自己的工作室变成了装置艺术陈列馆,但于他而言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并非仅是这个陈列馆,而是整个他收集这些废弃物的过程,他参与这个材料收集的行为,他与这个消费社会对抗的动作,当所有人都奔赴城市,只有他回归大山的历史。“别人扔什么,我捡什么”,于振立对凤凰网记者说,从1994年起,他就开始收集这些废弃的瓶子、轮胎。关于于振立的纪录片《一个人的方式》,其中记录了于振立对“家园”的营建行为及心路历程。“我是一个战士。”他这样称呼自己。

 

    当初和于振立一起建造房子的两位农民工,还因此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

 

    栗宪庭:“通过于振立反思城市存在”

 

    于振立并不孤独。2011年6月25日至26日,“社会雕塑与行为艺术”理论茶会暨“当代艺术与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于大连举行。20多位国内艺术界知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本次论坛一个备受瞩目的单元是,这位饱受争议的大连著名画家于振立“隐居”17年后从山野中回归、举办其绘画艺术(收藏)展,围绕他的作品及行为艺术,与会学者也将展开严肃的学术探讨。

 

    于是,这位在70年代以画政治宣传画出身的基层艺术家,以他饱经沧桑毫不修饰的容颜出现在大众面前。

 

    于振立的绘画艺术展览在大连金石滩国际会议中心,其中包括《国殇》、《狭路相逢》、《点话具象》《生日手记》等代表性作品,而这些作品,均由澄见艺术有限公司的“商人收藏家”商成光收藏,展现了从于振立早期的政治宣传画,到70年代末的油画作品至今,与时代紧紧相扣及创作者内心变化的艺术轨迹。

 

    在当代艺术与城市发展学术研讨·社会雕塑与行为艺术理论茶会现场,著名国际策展人栗宪庭将于振立的装置艺术联想到艺术与城市的发展,他说,于振立离开城市,寻找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个是一种象征,“可以通过于振立的例子反省城市存在的问题。像于振立这样的居住方式,也可以继续扩展。”

 

    本次活动的学术主持、著名评论家刘骁纯认为,社会雕塑这个概念不应该封闭在本人的艺术上,可以放大、可以展开,可以指设一部分行为艺术。从行为艺术当中关注一些能用社会雕塑的概念解释艺术的现象,“应该多研究这样的一些现象。”

 

   于振立简介:出生于1949年3月2日,原籍山东,出生于辽宁金州。1979年《故乡行诗意》参加辽宁油画会展.1984年中国第六届全国美展展出作品《国殇》。1986年主持大连—北京市青年油画展,代表作品《懵懂的海》等1987年主持大连首次小幅油画展代表作品《狭路相逢》1989年应邀参加“八八油画展”。1990年参加首届现代艺术文献展。1993-1998年创作《点话具象》《生日手记》等.1993年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抽象画个展1994年中国批评界油画提名展。1995年《小写三.搁置》中国第三届油画会。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