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澄见快讯

于振立,用“垃圾”表达一种拒绝
2014-02-20来源: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3470

   

 

 

 

 

于振立说,艺术家从来就是一个实验大师。(资料图)

 

   由著名策展人栗宪庭策划、大连市文联等主办的“自逐”——于振立大型个展于十一前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展。这次展览梳理了于振立近40年的创作历程。于振立是一个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自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经历为中国艺坛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本。他18岁便以“革命宣传画”蜚声中国,影响了当时全中国宣传画的画风,“文革”后,又开始了伤痕和乡土美术的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于振立开始了超现实主义系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开始创作综合材料的抽象系列,开始抗拒城市,抗拒名利等浮华,隐居于大连郊区大黑山,这一埋头就是18年。

 

    18年前,艺术家于振立离开城市,来到大连郊区大黑山上,盖房、垦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范儿的现代桃源。

 

    生于1949年的于振立,18岁时就以画政治宣传画在全国出名,美国有一本介绍中国的杂志封面至今还在使用他的作品,并付其版税。曾官至大连美协副主席兼油画会会长的于振立,在艺术圈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然而,就在名气越来越响时,于振立突然“消失”了。

 

    就像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栗宪庭说的:“展览想表达的就是对现代生活和中国疯狂的城市化的一种自我放逐,或者是一种心里的拒绝,也是把艺术作为一个名利场的拒绝,回到他自己的状态。我1999年在美国的时候,发现很多当年非常有名的艺术家逃离了纽约。是不是人类的方式太累了,需要找一个放松的地方,或者重新反省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A

 

    18年的隐居生活

 

    大连大黑山脚下,初次上山拜访老于的人大多会惊讶地发现,水果摊上、小卖铺里,提起“老于”,人人都说认识,还有人甚至说:“他还给我画了一幅画呢。”

 

    傍山而建的老于工作室,墙上废旧的轮胎成为导引的标志,逐级而上的小路上有老于随意刻上去的十二生肖,工作室的主体包括上下两层,画室、书房、卧室、会客室等一应俱全。他用18年时间打造的这个“装置艺术”,用废弃的茶杯、老砖,或者酒瓶底,在每一个角落,甚至连最简陋的厕所都填满个人化的图画和彩绘艺术。这个工作室,承载了于振立的个人态度和感觉——用城市和现代生活的垃圾,有意无意嘲讽了一种疯狂的城市化现状。

 

    外面的山坡上,则是他种的白菜、萝卜、南瓜以及核桃树,还有他用捡来的酒瓶子等废弃物做的形状各异的“雕塑”。老于就坐在露天的石桌旁和一群朋友谈天说地。桌子旁边还有自挖的水井,还有藤蔓爬满的木架下的秋千。

 

    难以想象,这个地方当初只有3间破瓦房,而老于愣是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做到现在的这般仙境。谈到为什么在18年前开始盖在大黑山的房子,于振立说:“我家小时候是贫农,从小就没有房子,工作后依旧没有房子,我画的画又卖不出去,没有地方放,所以就找个地方建房子先保管。开始去的时候,也是为了休息、放松,找一个环境‘呼吸’,人累了以后,就希望躺着休息,只不过,我这一躺就躺了18年。”

 

    B

 

    酒瓶的艺术

 

    然而,于振立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终南山的“修行”隐士,关于于振立的纪录片《一个人的方式》,其中记录了于振立对“家园”的营建行为及心路历程。18年间,他除了画了大量的画,记了18本笔记,还用“拾得”的废弃电视显示屏、酒瓶、汽车轮胎等废弃物,做了数个巨型的装置和雕塑。

 

    “别人扔什么,我捡什么。”于振立说。从1994年起,他就开始收集这些废弃的瓶子、轮胎。于振立对瓶子情有独钟,废弃的空酒瓶,是于振立装置类、雕塑类作品的主要材料。在于振立书桌旁的墙上,挂着一封《求助空瓶子的公开信》,这是他曾在2003年发出的一份征集信息。通过他的收集,十余万个瓶子成为建设他艺术工作室的建筑材料。这些在消费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废品”,经过于振立的“再造”,最终变成玻璃瓶塔装置。

 

    在大黑山的艺术试验场之外的于振立,是一个在艺术道路上有着数次转折的当代艺术家,他的抽象主义绘画被许多藏家收藏。时间倒回2000年12月26日,圣诞节后的第一天,于振立的40幅作品在3分钟时间里,被前来看这场画展的好朋友们“瓜分”。人群散尽后,天上开始飘起雪花,五六天里没人来,于振立也没下山,整个院子只有狗和鸡的脚印。于振立回味:“那个场景非常诗意。”虽然算不上真正如“竹林七贤”一般的隐居,但至少在那五六天里的静谧生活中,他应当在隐居中,尽情感受了生活与艺术的一线之隔。

 

    C

 

    一个实验大师

 

    非常有趣的是,在18年“自我放逐”的过程中,于振立曾有一段做泥瓦匠的经历,这段经历也成了他艺术生活的一部分,对此他这样说:“我从来都认为艺术就在生活里面,全部过程,你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做艺术创作,我肯定会交朋友,我请你吃饭,我和你借一样东西我看你给不给,艺术家从来就是一个实验大师。我跟生活之间从来就没中断过,只不过我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睡觉时间。本来万物之间没有什么可以远离和不远离的,只不过价值观不一样,我不过是放弃了一种价值观——大家在那儿竞赛,我是观众,我在看你们。艺术不是竞赛,老子有一句话,‘大知闲闲’,大智慧者是‘闲闲’,成天在竞赛哪有思想?”

 

    综合《中国文化报》、新浪收藏等报道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