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澄见快讯

于振立:大黑山“隐居”18年
2013-11-29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2773

 

    18年前,艺术家于振立离开城市,来到大连郊区大黑山上,盖房、垦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范儿的现代桃源。

 

    9月底的北京今日美术馆,于振立个展的海报被高高挂起。这个由“中国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策展、占据今日美术馆1号馆二至四层的大展主角——于振立,对于许多当代艺术圈内人士来说,并不算熟脸。

 

    生于1949年的于振立,18岁时就以画政治宣传画在全国出名,美国有一本介绍中国的杂志封面至今还在使用他的作品,并付其版税。曾官至大连美协副主席兼油画会会长的于振立,在艺术圈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然而,就在名气越来越响时,于振立突然“消失”了。

 

    1994年,于振立离开城市,来到大连郊区大黑山盖房“隐居”。在这18个年头里,他用大黑山周围的石头、城市建筑的垃圾、废弃的汽车轮胎、酒瓶子、电视显示屏等“拾得物”,和泥砌墙,立柱架梁,在少数几个朋友和工人的帮助下,靠双手陆续建起了住房和工作室,修葺了荒山,种植了果林,过得似乎是一种“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自给自足的“田园式” 隐居生活。

 

    “你们都知道老于?”

 

    大连大黑山脚下,初次上山拜访老于的人大多会惊讶地发现,水果摊上、小卖铺里,提起“老于”,人人都说认识,还有人甚至说:“他还给我画了一幅画呢。”

 

    傍山而建的老于工作室,墙上废旧的轮胎成为导引的标志,逐级而上的小路上有老于随意刻上去的十二生肖,工作室的主体包括上下两层,画室、书房、卧室、会客室等一应俱全。他用18年时间打造的这个“装置艺术”,用废弃的茶杯、老砖,或者酒瓶底,在每一个角落,甚至连最简陋的厕所都填满个人化的图画和彩绘艺术。

 

    外面的山坡上,则是他种的白菜、萝卜、南瓜以及核桃树,还有他用捡来的酒瓶子等废弃物做的形状各异的“雕塑”。老于就坐在露天的石桌旁和一群朋友谈天说地。桌子旁边还有自挖的水井,还有藤蔓爬满的木架下的秋千。

 

    难以想象,这个地方当初只有3间破瓦房,而老于愣是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做到现在的这般仙境。

 

    谈到为什么在18年前开始盖在大黑山的房子,于振立说:“我家小时候是贫农,从小就没有房子,工作后依旧没有房子,我画的画又卖不出去,没有地方放,所以就找个地方建房子先保管。开始去的时候,也是为了休息、放松,找一个环境‘呼吸’,人累了以后,就希望躺着休息,只不过,我这一躺就躺了18年。”

 

    酒瓶的艺术

 

    然而,于振立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终南山的“修行”隐士,关于于振立的纪录片《一个人的方式》,其中记录了于振立对“家园”的营建行为及心路历程。18年间,他除了画了大量的画,记了18本笔记,还用“拾得”的废弃电视显示屏、酒瓶、汽车轮胎等废弃物,做了数个巨型的装置和雕塑。

 

    “别人扔什么,我捡什么。”于振立说。从1994年起,他就开始收集这些废弃的瓶子、轮胎。

 

    于振立对瓶子情有独钟,废弃的空酒瓶,是于振立装置类、雕塑类作品的主要材料。在于振立书桌旁的墙上,挂着一封《求助空瓶子的公开信》,这是他曾在2003年发出的一份征集信息。通过他的收集,10余万个瓶子成为建设他艺术工作室的建筑材料。这些在消费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废品”,经过于振立的“再造”,最终变成玻璃瓶塔装置。

 

    在大黑山的艺术试验场之外的于振立,是一个在艺术道路上有着数次转折的当代艺术家,他的抽象主义绘画被许多藏家收藏,但至今他还没有一幅作品在市场上流通,原因很简单,喜欢他的画的藏家,不需要买画,而是等于振立送画。

 

    时间倒回2000年12月26日,圣诞节后的第一天,于振立的40幅作品在3分钟时间里,被前来看这场画展的好朋友们“瓜分”。人群散尽后,天上开始飘起雪花,五六天里没人来,于振立也没下山,整个院子只有狗和鸡的脚印。于振立回味:“那个场景非常诗意。”

 

    虽然艺术圈里有老朋友喜欢去老于家串门,住在大黑山的老于,算不上真正如“竹林七贤”一般的隐居,但至少在那五六天里的静谧生活中,他应当在隐居中,尽情感受了生活与艺术的一线之隔。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