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学术交流

卢新华在《当代艺术与城市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2013-04-05来源: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作者:卢新华浏览次数:1498

   

    我首先纠正一下,主持人说我是清华大学美术馆的馆长,实际我只是清华大学正在筹建的艺术博物馆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从开始提出理念到设计完成现在已经有八、九年了,但还没有落成,所以我现在不是馆长,谈不上管理经验,更不可能像中国美术馆徐虹等老师和专家谈得这么多、这么深的问题。但是毕竟因为这些年我在参与这项工作中,一直都很关注艺术界的情况、艺术市场流通的情况、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发展情况。还因为工作的需要也参与了一些美术馆的、包括博物馆的一些咨询和创建方案研讨,所以也有一些切身的感受。

 

    特别是最近,我们在北京接触到一个很大的国企,他们想要搞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从提出概念到上报政府审批至今差不多8年了,在政府审批等等环节这个问题,就是拿不下来。八年抗战都胜利了。好多机遇丧失了,比如八年前现当代艺术品的征集和收藏的价格是很低的,建筑造价等设备设施也是很低的等。后来这个国企找到我们清华美院,希望我们为这个现代艺术博物馆做论证。后来通过接触了解,是什么问题难产呢?其实还是一个方方面面的认识问题,并不是投资的钱的问题。虽然我们说现在是一个美术馆的时代,但在决策层面和相关管理层面看,表层上看似乎都认为美术馆、博物馆都很重要,但在文化意识的深层却缺乏文化精神认可的自觉,与实体经济项目相比,博物馆的文化项目就没有实体经济项目推进的力度强。对美术馆、博物馆的认识只是随大流的肤浅认识。在整个社会对文化精神的体认进入一种文化自觉,那才是一个真正的美术馆、博物馆的时代,而并不是艺术市场运作下应运而生的美术馆时代。

 

    陈默老师说的我很赞同,现在说是美术馆的一个时代,但是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时代。我亲身感受了一些问题,我们说美术馆、博物馆时代,可能更多的说的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民间资本自觉的一种文化产业诉求,要建美术馆、博物馆这种多种体制运营的趋势。经了解北京各种各样的美术馆、博物馆已发展到一百二十多家家。主要是民间资本的推力。重要的问题,就是说在政府这方面的文化事业资金和主宰的资本能够自觉地进来,这有一定认识的差距。我们说美术馆的时代到来了,现在有这么多的美术馆、博物馆应运而生,更多的民众对博物馆的认识,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资本保值和逐利的本质。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钱了,我们现在开始体认文化精神产品的价值,在我们贫穷的时代文化精神产品几乎一文不值,也有一些藏家,但有谁去建美术馆、博物馆?有谁去研究?哪有今天这种文化行为如火如荼的冲动?孔子曾说“饱暖思淫欲”,现在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了,我们开始建设自己文化的精神宝库,这样文化艺术品就值钱了,成为无价之宝,追利藏宝蜂拥而至,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等遍地开花。这里包含了很多不同的价值观和各种不同的经营理念在里面,真正与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时代,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或者说还有很长的一段文化自觉的路要走。现在有这么多美术馆、艺术博物馆诞生,最后博物馆怎么样运行,它的文化走向何方,它的管理机制、它的文化品质到底怎么样,我们可能还有一个过程才能看到。但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的是有这个资本、有这个文化的视野来关注美术馆、博物馆,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吧?或者说是自下而上的推动文化建设的自觉吧。

 

    一个博物馆在一个城市的文化地位、文化特征,以及它的文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刚才主持人提示的“当代艺术与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主题,我的理解是要大家回答当代艺术的创造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问题。这的确是非常重要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西方不同地区的城市建设都有一种自己的文化视线,或者说文脉的源流。我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说,一个城市发展和建设不是一个时代,或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甚至是几个时代的文化积淀才能完成的。

 

    一个城市的文化视平线怎么定,对每一个时代的城市发展的决策者是一个文化历史修养的考验。一个城市的改造、建设、发展往往又不是一个文化人或学者能够左右的,决策权力、执行权力、还有资本介入的逐利权,各种复杂的力量都在与文化的视线较量,看不见的硝烟。所以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文化的力量微乎其微。当然也有意外的案例,那就是遇到一个具有文化历史修养的决策者,这时候我们文化的力量,文化团队的智慧才能给个城市很大的文化影响力。但在城市发展的持续性过程中,文化人的沉思和想法就像“秀才遇到当兵的”,一届一届的决策人不断更换,急功近利要GDP,结果科学的规划、人文的图景变得支离破碎,一切前功尽弃,甚至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埋下了无法克服的隐患。如果城市本身的文化的视线定得很高,这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希望的,有很多不是这样的。所以刚才我为什么也觉得忧虑,就是我们真正进入一个美术馆的时代路还很长,那么当代艺术的创造性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影响力呢?尽管如此,作为文化学者,一定要守住底线,要有历史的使命感。

 

    我碰到这样一个案例。我们在讨论一个博物馆的形态时候,其中有一个权重的建筑学者说这个博物馆的形态宗教化的意味太强了,他话一出口,大家几乎要随风毙了这个方案。其实这是一个很优秀的艺术博物馆方案。我马上说艺术博物馆就是人类文化精神的庙宇和殿堂了,人进去就有一种精神的归宿和体认,你对人类的文化和智慧有敬畏感,进去以后就是要肃然起敬的感觉。它的形式语言所具有的宗教意味与这个艺术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完全统一,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博物馆建筑。我讲完后,他们认为不错,他们都进过国外的艺术博物馆,有这种肃然起敬的体会。按说这些人都是专业学者,是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但是作为博物馆的文化性质,仍会出现偏差,那作为一般的人来决策将会是怎样的结果?艺术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它自身的文化形态以及与城市的形态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我们目前来说,怎么来体现它、认识它还有很多东西要普及,要去靠我们的学者去建立。

 

    一个城市的文化形态、一个博物馆或者一个地域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建立,当然应该有国际的视野。但还是要考虑它地域的文化属性和视野,你不可能去照搬美国大都会、MOMA、法国的卢浮宫,所有的博物馆都不可能照搬照抄的。所以我想作为一个城市的一个博物馆,它的建立和创立、定位,肯定是要和它这个城市的文化视线统一起来,你的视平线定得越高,博物馆的品质、影响力、对世界文化交流贡献就越大,你的文化地位也就越高。一个城市的文化语言形式,往往通过博物馆就可以体现出来的。

 

    那么,就说大连,我的看法是不能盲目地参照某一个博物馆,或者参照某一种模式去提出自己博物馆建设的方案,还是要有自己的视野、定位、地域的文化特征,进了你这个博物馆当然有世界性的语言,也要有你自己的文化风格和文化特性和独特的藏品,但这些藏品瞄准地域文化精神的极品,又必须是具有国家和国际文化水准的,别人是不可复制的,到大连就是奔着他来看的。我昨天听商成光先生说想自筹资金建一个艺术博物馆,我想恐怕这个博物馆的建立应该站在很高的文化视线上。大连的博物馆我没有经过详细地考察,但是我相信,只要在我们专家、学者的支持下,还有民间资本推动下,这个文化事业建设肯定是有利于大连城市未来发展的。我们现在很多事情在权利机构的决策,政府有自己的盘子。你要做事就不能等,等会丧失很多机会。你不能紧紧地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节奏,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政府在抓机遇,民间也在抓机遇,相互博弈。谁引导谁,谁推动谁,很难说。有道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当代艺术与城市的发展究竟有什么联系?除了当代艺术的创新观念与城市的发展观有联系外,最现实的是艺术博物馆的文化属性与城市发展的文化属性的内在联系。关于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问题。为什么刚才说陈默老师有一点忧思的意味,就是说我也非常深刻的感觉到一个城市的建设、城市的文化的定位与发展,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一场革命一样,互相做博弈,很艰难。所以我们所有的人,关注文化的人,还是要尽我们所有的力量提高我们城市的文化视平线的定位,推动我们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运行。时间有限,这个问题要真正敞开来说,恐怕也不是十几分钟说得完的。我只是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谢谢。

 

分享按钮